2011年12月,薛华成教授考察南方科技大学,在与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覃正会谈时,薛华成提到了中国高校改革要解决的10大问题,当初薛老师对于这10个问题对在场的我希望在美国访问期间给予关注。面对未来的教育,这10大问题同样是教育的普遍要解决的,当初薛华成提到的问题如下:
1.教育的“共产主义”远景是什么?Communist词根是Community,Community意为和谐美好社区之意,教育的长远目标到底怎末美好?
2.我国教育和美国大学相比,谁离愿景更近,哪些地方近,哪些地方远?
3.教育是的目的主要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还是培养人才?
4.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培养人,还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5.教育的治理是否应实行“教授治校,学术自由”?
6.教育的培养流程是否应柔性化,如实行“全学分制”?
7.教育应如何建成“学习型、扁平化”的知识型组织?
8.教育是否应市场化,适应市场需求?
9.大学的形式是否是未来企业的模式?
10.目前教育“创新难出,大师难现,腐败易生,官气熏天”根源在哪里?
如果重温托夫勒的第一本畅销书《未来的冲击》以及1980年的《第三次浪潮》,我们可以看到薛华成所关心的信息视角和托夫勒所关心的视角惊人的相似:信息是技术与人的人机系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系统,解决人机系统的视野可以放在更加深层次的由于技术所带来的人的行为的变化的研究,从这个角度薛华成教授一直倡导的:信息管理是一个未来的学科,与托夫勒所对未来的预测,其角度完全相同。1960年,托夫勒接到IBM的一个课题研究计算机对今后人的行为的变化研究,从此走向了对未来的预测。而几乎在同一年,薛华成教授作为中国第一台数控机床的研制负责人,也开始了他的职业数字化之旅,后来薛华成教授作为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一直倡导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管理学院的专业是未来的学科,而不是计算机技术专业里面的技术学科,这一点并不是很多人能够理解的。
2012年,以在线教育为契机,全球范围开展了一场教育革命,2013年1月,福布斯杂志专门以“教育革命”为标题聚焦观察。随着研究的深入,普遍认为目前的教育革命不仅仅是在线教育,而是云、物联网和大数据所带来的教育革命的显现,而这场革命早在1970年就被托夫勒以“未来的教育”专门的章节进行过准确预测,并在那个时候提出了“教育的革命”的说法。如果我们审视美国这40年的教育变化,会得出教育的革命一直在静悄悄发生的结论的。
我一直在试图以一个比较结构化的框架来描述这场“教育正在悄悄发生的革命”,后来发现,薛老师的这10个问题,其实已经是非常好的结构了,下面对应薛老师的10个问题,我从信息视角角度,来从顶层设计角度探讨一下未来教育的10个问题。
一、从哈钦斯、杜威和托夫勒的三种教育观看未来教育的信息化
哈钦斯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的院长和芝加哥大学最伟大的校长,他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的70多年前,提出了面向形而上思索和哲学思索的大学通识教育。目前通识教育在国内被普遍提起和重视,然而换做70年前,哈钦斯的通识教育是针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的有利反击,而那场反击的实质今天看来,就是在1970年托夫勒所指出的:教育到底是面向哈钦斯的“过去的教育”还是面向杜威的“解决现在的教育”?托夫勒指出,哈钦斯所针对过去的教育,是大工业时代的教育,是培养适应过去的人才。铃声、班级、讲台、分数、集中的教师与学生、集中的教材与课程,这些都是模拟和适应过去的大工业的“模拟教育环境”,而杜威和托夫勒都对哈钦斯所提出的“100们经典所代表的形而上的思考”表示巨大的质疑。
而杜威所提倡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对美国100年来教育的促动不仅仅是在职业教育领域。肯尼迪当政时的支持下,社区学院的开始出现,到2012年,美国社区学院所包含的学生总数已经达到大学生总数的48%,在1999年,芝加哥大学校长时任雨果也率先将哈钦兹时代遗留的21门通识必修课,减少胃15们,杜威的实用主义全面得到普遍认可。
托夫勒在杜威的基础上,更加提出了“未来的教育”,托夫勒预测未来的教育要面对服务、面对创新,因此在家上学、教育空间设计、面向未来的学校界限的消失将成为趋势。如果评选60年来美国进步最大的高校,一定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在50计算机技术刚刚出现的时候,时任校长果断地接受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管理学教授西蒙的建议:整个学校只搞未来的学科计算机。30年后,1957年成立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已经稳定在美国大学排名的前20位。
托夫勒预测未来教育的时代,计算机刚刚起步,云、大数据、物联网还没有应用的苗头。只能用他诗人的直觉和天才对未来进行展望。43年后的今天,美国的社区、社区图书馆、社区资源、校区等“回到社区”的教育理念不仅完全应验了杜威的理念,而在家上学与在线教育、新乡村运动与社会化网络、服务社区与云和大数据为基础的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模式语言与教育空间设计的重视、学生个性和天性培养与支持,则强力说明了未来教育已经到来。
云与在线教育,可以将更多更全面更廉价的过去的教育连接到社区和家庭的每个角落;大数据和物联网的发展以及基于此的更真实的教育环境以及教育空间的设计,将产业、社区和知识完整真实地连接每个学生,更好地实现了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实用主义教育现实;社区和新乡村运动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和信息化支持,则体现了教育未来的终极愿景:人和技术共同进步、混合发展,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
二、从比较优势看中国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正如经济学的历史多启示的,当大量数据产生的时候,社会科学将变成一个实证科学,大数据所带来的教育的未来,不是一个理念、道德的社会直觉,而确确实实会变成实证的科学与工程。在这场变革中,理念和主义之争将毫无意义,甚至未来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将变成人与数据的互动,这场革命中,中国的教育是越差越远,还是具有后发优势呢?
美国的教育制度,是在其政治和社会制度情况下演变而产生的,就连美国的今年不大的教育部,也是卡特当总统时才设立的。美国的公立基础教育近些年的兴盛以及教会和私立学校的萎缩,以及在高等教育中以县为单位支持的社区学院、以州为单位支持的综合性公立教育体系、私立的研究性大学和本科学院、小而精的文理学院,等等,都不是顶层设计的结果而是市场的筛选和进化的产物。与以上相配套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也完全是市场的产物,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人谈论和推动的信息化以及看不到电脑的信息化,在教育领域都在体现着市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自组织的。
与美国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信息系统发展完全不同,中国的教育信息系统是结构化的、具有顶层设计和领导意志的、金字塔组织结构清晰的特点。无论在教育组织还是教育信息系统方向,美国的经验都无法照搬。如何利用中国教育信息系统的结构化特点、校际网络与与顶层设计、教育标准统一和同步是我们应该考虑的。而结构化所欠缺的多元化评估、诚信体系、个性技术API接口的缺乏,又是教育信息系统的一个共同难题。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动官僚和教条的思维模式,利用国际课程和国际交流促动死水一潭的等级体系,是教育信息化可以预期的未来作用。
在社交网络发达的大数据时代,短信和微博特别的发展不仅仅是文化的因素,还和中文140个字符能够浓缩和表达的信息化内涵超过其它语言密切相关。而新的社会化稳拿滚落时代,中文优势如何在信息系统体现出来,也是未来教育可以着手重点考虑的东西。
三、本体论视角的教育信息服务
在工业化时代,人作为与机器一样的劳动力来看待和培养,教育的本体是效率和产出,而教育的客体是学生。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服务和创新成为时代的诉求,大量重复的劳动由机器来完成,人更多地重试知识创造和服务,人变成教育的本体,人不再仅仅是劳动力,而作为人力资本成为“股东权益”。
在传统的中国工业时代,每个省市培养的精英人才(比如北大清华),才代表着教育的成功,这种成功的分子下面是大量“失败的差生”作为分母的。而后工业化时代大量的知识创造和服务业的兴起,“创新拷贝”为对象的精英模式只是教育的很小部分,而以税收单位支持的本地和社区教育,将成为教育的主流。在加州,州政府大力支持失业的没有劳动技能的人员进入社区大学修学位并给与生活补贴,造成学生剧增和选课困难,于是催生了在线教育的热潮。从中可见教育本体的变化,信息系统的作用将日益增强。
信息服务于人,无处不在,终身教育将成为社区化教育的基石,这在美国的教育信息配置的社区化倾向得到验证:社区学院除了培养副学士的学生,还培养外语、护士、育儿、老年大学、书画以及各种爱好,社区大学旁边就是社区图书馆和教堂,而连成一体的信息化将公立校区的服务体系凝结在一起,无论是谁,学习得到的认证会在上一层的本科和州立大学的申请中得到认可和减免,信息化,将学习的一个个证书,变成一个个的过程,人在教育中自得其乐。
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不为什么,因为教育,就在那里,就在身边。
四、人本视野下的教育信息系统对象
如果教育的本体是人,那么培养人而不是学习知识将会是未来教育必然的结论,在大数据时代知识贬值,随手可得更是如此。美国的高考制度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已然可以用四个1/4来描述:SAT和ACT分数占1/4、社区志愿者服务占1/4、领导创新力和特长占1/4、高中阶段的4年成绩占1/4。虽然说目前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为公平而不是效率而准备的制度,其原因在于没有数据和建立在真实数据的信息系统的支撑,只能用机械化无情的分数来分配个性化的学生的未来。
在管理信息系统中,有两个程序设计方法:面向对象和面向服务。大工业时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劳动力,那么那个时代的教育信息系统的重点也会在知识和技能,于是大量的精品课程、视频、课件、考试系统出现;而如果以人本视野的未来的教育来看,培养人才是真正的目标的话,人的学习行为、社会网络、学习诱导、可视化,会成为信息系统的重点,也就是面向服务和面向过程将成为今后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着眼点的变化。
千百年了,知识载体的变化,决定了知识本身的价值。在简牍时代,知识被教师垄断,师生的等级观念由此诞生;书本时代,知识变得廉价,教师的作用变成讲授服务,人心不古是教师极力维护师道尊严的借口;而信息时代,知识将变得非常廉价,教师将彻底走下神坛,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信息服务的主持人和教练,搜索、阅读、辨别真伪,将是数字时代教练能够提供的仅剩的三项技能。
五、知识性组织的IT治理与信息自决
今天的大学的起源于十字军东征后大量出现的教师和学生的聚集,今天的UNIVERSITY一词,就是“师生聚集的工会”的意思。德国普鲁士威廉国王首创的义务教育,将所有的适龄儿童纳入义务学习,既迅速提高了后来的德国的劳动素质,更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政治统治的工具。未来的教育,教育这个知识型组织,信息系统又将传递谁的意志呢?
中美都有教育评估。中国的教育评估,是围绕着教育机构的主体进行的,其保守争议和效果我们不去评判,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标准化,其用意是为了树立标杆和标准。无论是评估标标准还是各种名师模范的评比,都是以“先进”为标杆的。
创新是无标准的,而大规模的教育投资是要管理的,这个原因是中西都要教育评估的根本原因。美国始于小布什的“不让一个孩子落队”法案,掀起了全国性的以州为单位的教育评估,虽然饱受争议,但“评估落后”还是有很大的可取之处和启示。评估落后背后,是承认创新无标准。
信息管制不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是如何进行的问题。对于创新没有标准这一点,信息自决更为重要,而建立起区域的甚至全国性的多元化的评估以及教育数据开放的信息接口和大数据应用,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效率。这点是无疑的。
“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是创新社会的必然选择和最高效的途径,利用信息技术评估教育的底线,给出客观的而不是官僚的激励措施,也是教育信息治理的必然方向。
六、个性化时代的柔性教育
教育本体和人本视野解决以后,基于专家的教育自决已是必然,而服务于教育主体的柔性教育,是唯一的选择,过去不能为,不仅在理念,更多的是技术的限制。
无论多元化的教育体制还是单一结构化的教育体制,要想完成弹性学制、多师同堂、微课程与微学位、课程互认等这些年才热门起来的词汇,在实践上都是难题,其原因在于,管理信息系统是个“人机系统”,牵涉到社会性的教育数据的共享,其难度相当大。
在大数据时代,由市场化形成的大数据接口与学生数据API接口应用将广泛得到重视,而服务于终身学习和学习个性化和学习行为支持的各种柔性教育的信息系统将得到开发和应用,翻转课堂、在家上学、社交网络以及教育行为信息系统可视化的研究,将如显微镜的发明一样,将变教育学为实证科学。
七、自组织创新视野下的教育组织流程再工程
大学最初起源于扁平化和知识化的自治组织,经过几百年的成熟和工业化的磨练,已经不是一个创新的组织。
后工业化出现后,大学逐步被不断创新的现实所改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亚历山大,在研究环境设计艺术的提出建筑模式语言,而针对创新的面向杜威所说的教育立即社会的大学的时候,写下了以下的话:“集中的、与世隔绝的大学扼杀各种学习机会;大学如同传统的市场,成百上千个小摊点,来者不拒,能者为师,有人去授课,这门课就算开设了;他们可以去上课,上到一半可以去小便,小便之后不回去。”
目前的教室,体现了更多工业化的特点:分隔的作为、等级的师生、标准化的教室、为疏散系统而准备的走廊等等,在未来大数据时代,更及时的环境背景数据和人的感官将被测试和反馈,学习设计和学习空间设计将纳入更多的信息系统的变量和数据。大数据与教育空间设计将相得益彰、各种数据云与实验室系统将物理的大学数字的大学无缝连接,更多的例如加州大学系统等被证明成功的联盟与授权的连锁模式教育机构将以信息化模式共享品牌和资源、人们毕业以后才体会到的母校情节通过校友管理系统与大学及时反馈,大学通过骄教育组织再工程模式,将实体的社会网络和虚拟的社会化网络连接在同一屋檐下。
八、市场配置教育下的反馈体系
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无形的手和有形的资源连接,是解决面对未来未知世界和和复杂变量顶层设计缺陷最好的方式。
杜威所倡导的校企融合模式,已经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成为现实,通过市场来纠正培养的偏差,是较为节省的教育方式的趋势,尤其在工程和科技领域。
市场愿意用的和教师愿意教的,是教育主动性的信息的表现。信息的提前到达将会起到颠覆性的效果,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教育的未来”一章也这样提。乔布斯、扎克伯格、比尔盖茨等创始企业的时候,就能预知自己不用毕业也能掌握所有的技能,这点通过不断交互的社交网络来实现的,而今后这种交互将更加频繁和准确,它依赖于社交网络和学生评价系统。
在美国,各个大学委托的和通过各种信息系统收集的高中学生情况,在高中生进入大学前3年就开始了,这有赖于大数据与招生体系的信息化。而学生通过各种的教育考试和评估,提前很长时间就预知自己的特长和选项,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在大数据的支撑下,不仅学校得到错位竞争与竞合,学生也摆脱独木桥般的分数指令,从高中开始、小学开始,就在学习就业、就在体验职业。
九、知识与创造集散组织与平台
大学的形式是否是未来企业的模式?最初的大学的起源,即使今天看来也是创新的组织,然而,后来却演变成为创新的阻碍力量。于是创新的大学生们一边创业,一边体味什么是创新的组织。谷歌、脸谱、可汗均发现,滑板车、口香糖、星巴克,看似玩世不恭的背后,是创新与创意的源泉。相对于知识的集散来讲,当今的大学所建立起来的为师生物流集散所准备的环境和组织形式与平台,简直糟糕透了。
这些年,这种创新的组织逐步影响了大学的存在,在美国教育资源社会化和公共化、各种大学的教育方式模拟创新产业的生态链已然成风。既然在斯坦福大学教授可以高比例地区去创业,而传统的企业为什么不能学学大学,成为知识的再加工场所呢?于是,大学与产业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一半以上的教授来源于企业、各种企业的实验室与大学的实验室无法分出彼此、各种企业的信息系统与高校的信息系统融为一体。
十、信息活力与教育熵值
目前教育“创新难出,大师难现,腐败易生,官气熏天”根源在哪里?这句话看似是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但如果拿到哪个美国的大学,似乎都应类似的质问,程度不同而已。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即使在美国,这也是毫无疑问的。对于中国的教育来讲,提升自己的信息活力,也许还能够指望国际化与教育交流以及中外的同步课程来实现,在中国有一群人研究这个议题,他们称此为:“比较教育”。
然而,对于处于领先的美国来说,也许只能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提高教育的活力和改变教育的熵值了。通过信息技术以外带内,以新代旧,用技术的冲击来改变教育的官僚,也许是唯一的方式。
2012年,是在线教育大爆发的一年,这一年,美国的著名高校全部推出了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联合或者自建的各种课程平台,原因在于投资市场投入的数十亿美金的课程平台和课程,足以颠覆各个名校的历史号召力。即使如此,各个高校也勉强招架,很难应付。山雨欲来的是资本的力量,是用拍摄好莱坞大片的资金和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沃森机器人的技术,去开发一门课程,这种阵势,能不让热血沸腾一下?
在写这篇文章的之前,我试图用几年来几百个亲自参加的案例来阐述信息管理的趋势和变化,然而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站在任何井底的技术和案例,去看待和预测将来都是可笑得恶,短期的。正如托夫勒所说:“未来唯一能让我们知道的,是超出我们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回到人机系统这个源点,回到技术与人的关系这个永恒的话题,面对未来的教育以及信息系统在教育中的作用,我们只能用人、行为和应用场景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