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首 页 > 学术交流网 > 研究动态 > 正文

实录 | 2030未来教育走进城市副中心(上)

信息来源: 国际合作办公室 发布: 2017-06-08 浏览:



 通州副中心建设是千年大计、国家大策。千年大计、教育为本,通州区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希望可以通过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真正形成通州教育新高地。基于此,“2030未来教育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活动于近日在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和通州区贡院小学的支持下成功举办,近20位来自澳大利亚、芬兰、加拿大、美国、英国著名高校的一流学者们走进通州,为200余位通州区中小学校长、副校长、教研组组长和骨干教授们带了了4场主题分别为课程、学习、学校和技术的精彩演讲。以下为会议实录。

通州区教工委

周颖副书记致欢迎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国内外专家,教育同仁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参加2030未来教育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国际论坛,此次会议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的指导与支持,我谨代表通州区委教工委、区教委表示由衷的感谢,对国内外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通州区自西汉建制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作为古都北京的东大门也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通州区以运河文化为引擎,自古以来开放发达,人文荟萃,是连接南北方的纽带,也是维系古今的枢纽。当前,通州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全面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建设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不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扩大教育国际交流,面向未来,由于教育探索,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我们永远的方向。通州区在“十三五”规划中将着力建设教育强区,打造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力争教育教学水平处于北京市前列,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率先垂范,实现同通州教育世界的跨越式发展。

通州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较于城市副中心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和在面向未来2030年教育发展的前瞻把握上还处于摸索的阶段,新的历史发展契机赋予了通州新的使命,我们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创新精神、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的学生,这就需要在座的各位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开放国际视野,营造开放合作的教育环境,共同建造一个让通州教育走向世界,让世界教育了解通州的平台

去年,在这个礼堂举行了“2016年通州区国际教育研讨会暨境外知名专家的系列讲座”,今天也在这里开展又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思想盛宴,这项活动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的指导和支持。早在2014年,通州区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就签署了教育文化合作的框架协议,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去年通州区获得了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试点的机会,有幸与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共同实施了“双师”工程,这次“未来教育走进副中心国际论坛”的举行,更是对城市副中心教育事业的极大支持,也是对通州工作的充分信任,再次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再次感谢国外的专家学者们。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所有参加论坛的朋友们,感谢所有的教育同仁们,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我们真诚欢迎专家学者们为我们分享他们关于未来教育的思考。

最后预祝本次研讨会及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

分享2030年未来教育规划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是北京市为了促进首都科学发展,打造首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传播中心、科技中心设立的一个支撑性的研究机构。北京市围绕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每个领域设立了一个高精尖中心,其中教育领域的高精尖创新中心就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来负责建设和负责开展相关的研究的工作,高精尖创新中心的核心使命是要推进北京市的教育公共服务,从数字化转型到智能化,基于大数据,用“互联网+”的思路助力北京教育公共服务,北京市的教育深化综合改革来构建北京市世界城市的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打造移动互联时代的北京市教育公共服务的新模式,支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中国教育梦想的实现,这个是中心的使命,围绕着这个使命我们开展了很多的工作。

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配合北京市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助推北京市的科学发展,来促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的跨越式的发展。在去年9月份的时候,我们在通州区教委的支持下,在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启动了“互联网+”助力通州区教育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项目,在这个项目大的背景下,我们才有今天的这次的活动。

   “互联网+”助力通州区教育全面深化综合改革项目的总体目标是什么?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手段,来助力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教育的发展,希望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思路来助力通州区的中考改革从理念走向实践。助力通州区的教师适应北京市的中考、高考改革的整体部署,通过大数据的方式帮助家长及时了解,通过数据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学习表现,了解孩子的学习问题,了解孩子的学习优势,助力通州的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和扬长的发展。

这个项目核心的行动是我们组织北师大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9个学科的国家课标专家组的专家组建团队,编制了9个学科的学科能力测评的工具,学科素养的测评工具,以及综合素质的测评工具,体质健康检测的工具,通过这些工具采集学习过程中的数据,积累到一个大数据的平台里面,通过这个平台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体质健康的情况、学科素养的情况,认知与学习能力的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精准的学习手段,根据精准诊断的结果推荐学习资源,推荐“双师”服务,推荐互动学伴,希望通过这些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整体提升通州区的教育教学的质量。目前的开展在初中阶段,初一、初二、初三前期都在推进,下一学期将从高中开始整体推进。我们希望通过数据诊断、数据分析、数据测评,形成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精准的测评报告,这个测评报告包括学习存在的问题,学习的一些优势,学科素养的情况,各个学科的横向比较的情况,以及各个学校在一个时间段的纵向的学习发展的增量的情况,形成一个精准的测评报告。在这个精准测评报告的基础上,我们给学习者精准推荐学习内容,基于学生在每一个核心知识和核心概念的掌握情况及所收集的可视化的数据的基础上,给不同的学生推荐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方案,不同的学习计划,实现个性化的诊断,个性化的测评,以及个性化的干预

比如说依据学生的知识地图,了解这个学生在某知识点上学的比较好,我们给他推荐的学习资源就是发展性的,扬长性的资源。如果这个学生在某知识点上学的不是很好,此时推荐的是一个补救性的资源,我们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的不同情况,进行学习内容的个性化推荐。

另外,在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我们组织了北京市的18个区县的将近8千多个骨干教师在网上给通州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个性化的辅导,启动了“双师”服务,学生在学校里有班主任老师,有学科老师,在网上有互联网的老师,通过互联网的测评工作精准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以及他的学科优势,通过智慧学伴平台给他推荐可以给他提供帮助的老师,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呼叫老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双师”服务,平台不光提供学习内容,还提供在线学习的服务。


学生有一个类似于电子白板的学习的工具,老师有一个手写的绘画白板的工具,通过这两个实现互联网的实时互联,相当于面对面的个性化指导的效果。通过“双师”服务调动了全北京市的优质的智力资源,来支持通州的教育发展,在教师的岗位不调动的前提下,实现了教师优质智力资源的流转,实现了教师智力资源的均衡的背景,这是一个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也是北京市在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我们希望通过双师服务,能够为通州的,靠近河北地带的边远地区的学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促进这些远郊区的学校教学质量实质性的提升,实现教师智力资源的流转,这是典型的移动互联时代的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

另外,我们通过智慧学伴平台支持北京市的中考改革,大家都知道北京市启动了中考改革,2020年即将启动高考改革,这种高考改革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中心,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更多个性化交流的机会,中考改革还有5科选3科,其中有9种组合,54种择分,这是给了学生选择的机会,那选择的能力也要有所提升。

怎么样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科优势?我们可以基于大数据测评的方式,给学生推荐,发现他的学科的优势,我们等他到了初三,到了中考选择的时候,我们基于他的历史数据,把他最优的几个学科,按照从最优到次优再到最最差的组合呈现出来,供学生参考和决策,发现学生的学科优势,帮助学生做出选择。

我们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给学生做综合素质的评价,我们给学生100多个指标分析,让老师、学校全面了解学生发展的情况,而不仅仅只是分数,还要了解分数背后代表的学生的认知情况,学习的参与情况,学习努力的情况,学科素养的情况,学科知识的情况,可以让他了解全面发展的情况,这是我们整个用“互联网+”来助推通州教育生活改革的主体的内容,这是一个大的背景的介绍。

2030未来教育项目

   第二个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讨论的2030年未来教育的项目。大家知道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已经进入到了全球化的时代,在这个互联网、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技术在发生变化,我们人对学习的理解在发生变化,我们信息技术成为支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全球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不可忽视的全球现象,它大幅度改善了我们整个全球居民的福利,社会及文化界发生改变,我们对人的认识,对人性的认识,对人类学习的理解,对于交流的理解,对于学校教育的认识,对教育制度的认识,以及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发展,以及它们相互的继承关系、发展关系都有了新的认识。这些新的认识正在影响着我们对教育的看法,正在影响着我们教育制度的改革,正在影响着我们对教育的研究,正在影响着我们对教育的实践。

未来我们教育的目标、教学的过程、教学的环境,我们教师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方法,教师评价的方式都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我们必须要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浪潮,我们必须要及时调整,以应对世界发展的变化,应对未来教育的挑战,“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会生活在过去。”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推动了用“互联网+”来推进未来教育变革的一些研究的项目。

在这种新的大背景下,我们整个学校的教育体系都会发生变化,首先我们学校的学习环境会发生变化,我们整个学习环境会越来越多的会变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虚实结合的校园环境。我们育人的空间不再只是校园里面实体的空间,网络上的校园文化建设、网络上的教育服务的建设也会是一个有眼光的校长关注的重点,线上线下的虚实结合形成一个智慧的学习空间,形成了一个大数据支持的学习系统。学生可以无缝获取学习服务的移动终端,非常的知识建构的工具,方便的课程互联互通。整个学校环境会越来越智能化。我们学校的内容供给也会发生重构,学校的教学内容不仅来自于学校本身,更多会来自于社会化的供给,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正在逐步的融合,学校教育和在线教育正在融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正在融合,我们教育供给的渠道,学生获取信息、获取知识来源的渠道在发生改变。

另外我们学生的教与学的方式会发生改变,教师讲课学生听,听完了做笔记,然后模拟考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会越来越多的受到挑战,我们越来越强调生成性的学习,自由的时空,丰富的教学策略,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充分的社会交互,实时的远程协作,互动协作的,综合实践的教与学的方式。

学校的管理和评价正在重构,我们的管理和评价越来越强调基于大数据的过程性的评价,越来越强调基于大数据的发展性的评价,越来越强调从老师的经验判断到基于大数据的科学诊断和科学的决策。

总之,我们整个互联网的发展还会为学校教育提供新的可能。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我们启动了一个2030年未来教育的国际合作的项目,这个项目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我们希望汇聚全球的研究学者,从学校的环境、课程、管理、评价,学校组织形态等等,从学校主要业务方面展望2030年未来学校是什么样的形态,什么样的结构,希望可以出一本蓝皮书,这个目前在进展的过程中。

第二个阶段是我们希望从学校的角度探讨未来有哪些变革,变革教育的关键技术,以及我们未来前卫的创新性的学校有哪些典型的案例,希望去探讨变革未来教育新的技术,以及未来学校的组织形态。

第三个阶段,我们希望能够形成智能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对未来学校的改进方案,探讨未来教育的体制和形态,我们会实际去举办若干的未来教育的探索性的实验学校,这种实验学校它的教学形态、它的组织形态、它的管理形态要在现在的学校的基础上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目前在深圳龙湖,还有廊坊,有很多地方的教育局联系我们,希望我们去创办一些新形态、新的组织形态的新型的学校,这个项目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项目我们目前邀请了全球将近20位的中外学者参与,形成了一个2030年未来学校的一个蓝皮书,我们希望从全球视野的角度,给我们提供未来学校教学管理、评价、课程、学习,学校组织形态、环境的意见,我们组织了三次研讨会,这次是第三次的研讨会。

高精尖中心未来研究远期目标

   第三个方面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们中心未来研究远期的目标。实际上我们中心研究分三个阶段,我们希望最终我们能够通过“互联网+”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对青少年儿童的知识、情感、认知、社会网络进行全面的仿真,通过数据精确了解青少年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个体发展特征,实现自然语言交互形态的“智能导师”的服务,第一个阶段,我们希望我们平台可以提供一些工具,给学生学习提供学习助手的服务。

第二个阶段,我们希望我们这个平台基于大数据的功能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特征,提供学习伙伴的服务,进一步发展我们这个平台,能够达到“智能导师”的服务,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的优势,能够个性化地提供教学的指导、提供教学的服务。

第三个阶段,我们希望能够打造一个人工智能的特级教师,通过这个智能教学平台,今后这个平台能够做到我们一些特级教师都做不到的一些事情,比如说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主观题的自动批改、学生能力的诊断、能力的测评、个性化的辅导、个性化学习计划、学习问题的智能解答。我们希望能够打造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特级教师,这个研究正在开展的过程中。

在教育体制上,我们希望建设一些真正体现互联网时代教育组织创新的实体化的学校,或者是我们发展一批基于“互联网+”的未来学校,我们希望建设一个实体化互联网+教育的未来学校,实现完全的组织创新,探索面向2030年的未来学校形态。人工智能老师和在线教育服务与线下人工教学有机的融合,实现自定步调的个性化教育,全面推进跨学科融合的项目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个性化、社会化地提供教育公共服务,这是我们希望在这方面做的制度创新。

我们希望能够打造一个线上线下结合、虚实结合的学习空间,既有线下学校的空间,又有线上学习空间,线上空间和线下空间无缝融合,我们叫信息生态。而且,学习者在这种生态圈中他们彼此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家长之间、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存在着不同于现在的形态的互动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凸显出来,学习内容的来源、学习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每个学生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消费者。

学校和教育机构不再是封闭的社会单元,而是通过网络的汇聚作用形成一种集体智慧聚变的节点是一个充满活力、人性化和高度社会化的地方;学校不再是静态知识的仓储,而是开放的、流动的、社会性的、分布的、连接的智慧认知网络与个性化发展空间。而且,这种生态环境不是一个割裂的学习空间,而是通过网络连接全球性社会的,连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未来生活的,学习也不仅仅发生教室和学校里,而是终身的、全面的、按需获得的。

所以我们高精尖中心整体的研究是两条轨,一条轨希望在技术上实现人工智能的教学,另外一条轨希望推进我们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管理、教育公共服务制度的变革,打造新型态的教育业态、新形态的教育组织模式、教育组织结构、教育教学方式,打造新的教育业态。这就是我们整个高精尖中心研究的远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