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首 页 > 学术交流网 > 研究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创新与发展高层论坛在武汉召开

信息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 2017-04-26 浏览:

 

中国社会科学网湖北讯(记者明海英)10月17日,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经济评论编辑部主办的大数据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创新与发展高层论坛在武汉楚源蓝天花园酒店开幕。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单位的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出席并致欢迎辞。  

  老中青三代学者共探期刊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人类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传播手段更加多样、便捷、及时、准确,知识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作为知识成果发布与传播的平台无疑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等国内近40家大学和科研院所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就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如何提高大学学报的学术质量与影响力进行了专题报告和学术讨论,实现了专家学者、编辑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思想碰撞。

  会议采用高层论坛、分论坛与博士论坛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吸收老、中、青三代学者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观点和思考,认真听取学报同行对于大数据时代背景和体制压力下学报发展前景的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术期刊应在学术质量、学术传播、功能定位和社会责任等诸方面实现其学术和社会责任,为重振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谱写出辉煌的新篇章。

  论坛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经济评论编辑部主办,图书情报知识编辑部、宏观质量研究编辑部协办。论坛的召开正值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85周年庆、《经济评论》杂志35周年庆。

传统期刊和数字期刊有融合需求

  “学界普遍认为大数据有四个基本特征,即4V特征:数据存量大(volume)、数据种类多(variety)、数据产生时效的高速性(velocity)、数据价值密度低(value)。”《新华文摘》总编辑喻阳表示,大数据对学者的思维方式、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的信度和确度都产生重大的影响。他阐释说,大数据时代可以不再需要样本统计而使用全体数据;可以不过分追求精确,淡化因果关系,而关注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以为我所用;有些过去很有意思的问题,现在不是问题或者不那么重要,而有些过去无法研究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变得可以研究。

  不过,喻阳表示,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对研究主体运用技术的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由于信息量太大而如何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取舍就成了一个难题。同时,大数据背景下的研究,研究的个性也将会受到冲击。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常务副主编柯锦华就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生存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她表示,伴随着各种数据库、期刊网的出现,数字化的学术期刊异军突起、方兴未艾;传统纸质期刊备受冲击,生存空间日渐萎缩。而学术评价标准过度量化取向则对这一趋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数字化时代纸质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和出路问题成为期刊界乃至学术界关注度甚高的热点问题。

  柯锦华表示,传统期刊与数字期刊,各有优长,双方都有融合的需求。她阐释说,传统纸质期刊(文摘类的二次文献期刊除外)将作者原创性文稿变成学术产品,其内容的原创性、品质的权威性,使其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而这一优势取决于其专业化的编辑队伍和相对完整的编审制度,且有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的支撑和学术期刊体制机制的保证。数字期刊优势在于,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获取便捷。但数字期刊也有自身的局限,其目前的运行方式决定了期刊的内容并不掌握在数字期刊主办者手中,而是掌握在纸质期刊办刊者的手中,其发展受制于纸质期刊的合作与否,并由此导致现行运行模式下数字期刊的重大缺陷。

  中山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骏讲述了他与武汉大学学报的故事,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大数据时代下,编辑审稿应有自己的判断,而不能过度依赖审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