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首 页 > 新闻公告 > 正文

第八届孔苏未来教育论坛在曲阜师范大学举办

发布: 2025-10-27 浏览:

10月25日,来自全国各地产学研各界的180余名代表相聚“东方的耶路撒冷”、至圣先师孔子的故乡——曲阜,共同参加了第八届孔苏未来教育论坛,可谓“圣域祥光映杏坛,儒风浩荡聚贤鸾”(智能体“李白”现场创作)。本届论坛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曲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数字出版传媒专业委员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技术标准委员会和《现代教育技术》编辑部联合承办,中国教师博物馆协办,论坛的主题为“‘AI+’背景下的教育形态与研究范式”。

论坛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沈宏兴主持。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现代教育技术》编委会主任史宗恺,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李登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主编钟晓流,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原教学科研副校长、教授周建设。开幕式上,史宗恺主任首先致辞,他从中西文明的对话、古今历史的对话、文理融通的对话三个层面谈了谈自己对孔苏论坛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强调要将欧洲文明中有益的内容消化、吸纳到中华文明当中,并指出上述三个层面的对话都将落脚到“我们如何以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来支撑教育的整体发展、来推动信息化环境下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个主题上,最终达成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李登旺副校长简要介绍了曲阜师范大学70的办学成就与学科特色,重点阐述了学校在“AI+教育领域的布局与探索并强调“教育形态创新路径的探索与研究范式变革的实践导向,已成为教育领域面临的新使命与新课题”,期待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深入开展思想交流与学术探讨,在观点碰撞中激荡真知灼见,在深度研讨中凝聚广泛共识。钟晓流副会长深刻阐释了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精髓并对比了其异同,揭示了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借助人工智能将这两位古圣先贤所代表的东方智慧和西方哲思进行创造性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期待“以此次论坛为新的起点,跨越地理与文化的界限,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优势,持续这场伟大的对话”,并在交流互鉴中孕育出更为丰硕的成果,为人类未来的教育蓝图贡献我们这一代人的思考与力量。

本届论坛的内容丰富、形式多元,按照学术报告+专题报告、青年学者论坛、中小学校长论坛、主编论坛四个环节紧锣密鼓地展开——在学术报告+专题报告环节,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如密,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博士徐佳,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学者特聘教授刘复兴,北京大学国家智能社会治理(教育)特色实验基地主任、二级教授汪琼,方略研究院执行院长胡皖琪,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原教学科研副校长、教授周建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蔡苏,东信同邦教育品牌创始人沈振冈分别以“以友辅仁:孔门弟子“同学圈”及其教育价值”“From Traditional Paradigms to Inclusive Futures: Reimagining Learning, Research, and Inclusion in the AI+ Era“数智时代教育学理论的重大变革”“对人机协同的现有认识”“诘问求真,因材施教——从孔苏先贤到AI智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的理论与数智化应用”“孔苏对话:AI+AR赋能智慧教学”“数据驱动的智慧教室应用落地实践”为题作了8场高水平的报告,既有理论方法的深度思辨和范式革新,也有技术应用的实践探索和场景落地。在青年学者论坛环节,来自北京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的青年才俊带来了7场演讲,另有7名专家穿插进行了精彩点评。在中小学校长论坛环节,来自成都、南京、北京、铜陵等地的中小学校长进行了4场分享,另有3名专家做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评价。在主编论坛环节,曲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院长谭维智作为主持人围绕“AI研究边界”“AI生成内容”“AI科研替代”“AI科研限度”提了四个问题,《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主编谭明杰、《远程教育杂志》编辑部主任陈媛、《现代远距离教育》编辑部主任叶宝林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原执行主编谭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对话交流,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为学术论文的选题、写作等提供了有益启发。

论坛合影

在闭幕式上,钟晓流副会长致闭幕词,他认为本届论坛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内容详实、时间紧张,而教书育人工作需要用严肃、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围绕论坛主题大家自由讨论、多有思维碰撞,因此这是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论坛,并用“满堂育人语,字字皆珠玑。都言来者智,各解其中味”进行了论坛总结。据了解,孔苏未来教育论坛自2017年创办以来,持续传递思想的火炬,致力于学习并融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精髓、探寻未来教育之路。历经八载耕耘,该论坛已发展成为跨界融合、思想汇聚、产学研互动的学术盛会。本届论坛不仅延续了往届论坛对教育思想与未来走向的深刻追问,而且聚焦于教育形态与研究范式的革新,为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注入了思想动力,有助于构建人机协同、教学相长、更具包容性和创新性的教育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