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项目

首 页 > 研究成果 > 课题项目 > 正文

传统价值观念的国民认同情况调查、问题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

发布: 2017-04-21 浏览:

目负责人
霍俊国,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项目名称
传统价值观念的国民认同情况调查、问题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核心目标在于:促进和优化国民对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特别是优秀传统价值观念向国民日常生活的创造性转化。为达到此核心目标,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1)收集国民对传统价值观念认同情况的实际数据;
(2)对调查数据进行实事求是分析,发现国民在对传统价值观念认识上存在的问题或误区;
(3)根据发现的问题或误区,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上述核心目标和任务,也就规定了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一、国民对传统价值观念认同情况的抽样调查。
通过不同形式的抽样调查以收集国民对传统价值观念认同情况的实际数据,这是本课题进行研究的基础。
为提高本调查的有效性,本课题在调查方案设计时,在取样和问卷设计方面,除遵守抽样调查一般的原则外,还考虑到本课题的特殊性:
(1)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拟在以下9个具有代表性的省份或直辖市的城乡随机抽取样本:黑龙江、北京、新疆、山东、河南、上海、广东、云南、四川。
(2)职业、年龄、文化水平、性别、民族等对样本群体的传统价值观认同具有较大影响。因此,拟对上述因素进行细分,并在取样时按照一定比例发放问卷。
(3)样本群体价值观的系统性对调查内容具有直接影响。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将价值观系统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我国学者将价值观系统分为: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审美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幸福价值观等。综合上述两种价值观系统划分方式,本课题调查内容拟涉及国民对传统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宗教价值观五个方面。
(4)现代新技术对调查方式具有较大影响,为了保证调查的广泛性和时效性,除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外,还拟适时利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两种方式发放电子调查问卷,将其结果作为重要参考。

二、对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的问题分析。
对调查数据进行的问题分析,不仅需要基于对“认同”概念的明晰辨识之上,还需要基于以促进和优化国民对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特别是优秀传统价值观念向国民日常生活的创造性转化这一核心目标作为衡量标准上。
(1)认同。所谓认同一般是指赞同、认可,承认是同一的等,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其受到时代、地域、民族、文化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因此,对传统价值观认同的分析也就具有了复杂性。
①认同度的分析。即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如何表现?原因,即影响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或误区,即有无进一步优化的可能?如何评价?等。
②认同对象的分析。认同上述人生、道德、政治、审美、宗教等5种传统价值观的哪些内容?是优秀的传统价值观还是带有糟粕的传统价值观?是儒家价值观还是非儒家价值观(如佛、道、阴阳等其他派别的价值观)?是否被现观念改造?有何表现?原因,即影响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或误区,即有无进一步优化的可能?如何评价?等。
③日常生活实践化的分析。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意义就在于实践化,即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因此,此部分分析需要包括:是否已经融入日常生活?如何表现?原因,即影响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或误区,即有无向日常生活进行转化或进一步优化的可能?如何评价?等。
(2)不认同。主要分析以下内容:不认同上述5种传统价值观的哪些内容?有何表现?原因,即影响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或误区,即有无从不认同到认同转化的可能?如何评价?等。
三、相应的教育策略
所谓相应的教育策略就是针对通过上述分析、发现的问题而提出的促进和优化国民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特别是优秀传统价值观念向国民日常生活的创造性转化的教育策略。
(1)教育策略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A,不认同传统价值观的  →  认同优秀传统价值观;
B,认同传统价值观的  →  优化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
C,理论或观念上认同优秀传统价值观的  →  向日常生活创造性转化(日常生活实践化)。

(2)教育策略
①提出的相应教育策略应该考虑到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职业、年龄、文化水平、性别、民族等因素。
②提出的相应教育策略应该既具有普及性,又考虑到特殊性,还要有长效性。
③统筹式教育、选择式教育、理论式教育、生活式教育、审美式教育等是本课题绕不开的选择。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去操作等,这是本课题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